不同的风采,同样的实效——伍凡
浏览人数: 发布日期:【2020-09-11】
       为期两天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我有幸聆听了五位优秀青年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精彩纷呈,实效突出,现对五位老师的课堂简评如下。
       首先,听的是刘亚琴老师的课。刘亚琴老师这节课,如行云流水般自然,她的课堂设计,不断引导着学生去全面认识管仲这个人,理解友情的重要,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究司马迁为管仲作传的原因,步步深入地去体会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那独特的写作情怀。课堂条理清晰,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最后小结的“知己知情、相遇之欢、难觅之痛”以及随堂练笔,让学生不仅认识了一代政治名家管仲,更深入体会了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情怀。
       第二节听的是陈晓燕老师的课。英语呢,有些听不懂,但是从课堂上陈晓燕老师那感情充沛的语言、手势、神情,以及学生课堂投入的状态来看,陈老师的这个课堂非常有活力,非常有激情。她讲练结合,分组学习,任务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
       第三节听的是赵爱平老师的课《始得西山宴游记》。她紧扣住教材编者的安排,让学生去体悟“自然之景”和“文人之情”之间的契合之处,可谓是抓住了教材的重点,也抓住了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难点,她在目标达成之中,首先让学生研究“始得”二字的妙处,然后又让学生去分析西山的现状,将西山的特点和作者的处境进行对应。然后拓展到学生都熟悉的《江雪》一诗,最终让学生领会到了西山是作者亲切的知己,二者之间有协调统一的美学特征。她时不时地讲析重点词句,既渗透了情感教育,又为以后的诗歌鉴赏,打下了一定的审美赏析基础。
       第四节是王丽峰老师的课。他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别的“细”,他从回顾分析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入手,然后逐步去拓展到法国、德国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这几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王立峰老师以区别为重点,细化区别,在辨析当中又去引导学生寻找答题规律,让学生明白,要从政治状况、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等方面分析历史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一节听的是常英老师的地理课。常老师讲的是《常见天气系统》,她的课不仅“细”,而且形象直观。图文结合的展示,让学生对天气系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PPT当中的动画设计,以及板书呈现中的那些标志性的示意图、符号等,无一不使学生对冷锋、暖锋、梅雨等天气有了非常详细的理解。她的学案当中,还特别提到了某道题与高考考查的关系,所以她的课堂是生动的、形象的、立体的,是和高考紧密联系的。
       五位老师的课听完之后,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中青年教师在迅速成长,他们的课堂在实效性、思维训练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有三个方面是最明显的:
       第一个是,以学案为基础的练习强化了落实。五位老师的课堂都是先有学案,学案上明确了学习重点,学案引导学生提前自学,学案上的练习有深化,有拓展,有小结。一份学案,使学生最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有了非常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第二个是,以细节为重点的讲解训练了思维。五位老师的课堂当中都非常注重细节。王丽峰老师课堂当中,细化了不同制度之间的区别,常英老师仔细挖掘了气压对天气系统的影响,陈晓燕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了及时细致的点评,刘亚琴老师、赵爱平老师对重点词语的板书等等,这些细节提醒了学生知识的重点。教学安排上的层层深入,也是明显的细节,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区别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注重了比较思维、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
       第三个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安排增强了实效。因为有了学案的辅助,所以老师们的课堂基本上都是以问题作为引导。明确了问题,学生就需要去寻找答案,不仅训练了思维,而且强化了知识的理解运用。那些能够联系高考的问题,像常英老师学案当中那道与高考考查点紧密联系的题,像两位语文老师最后安排的那个练笔题等,都对学生进行了富有针对性的、实效的、有深度的练习,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效。
说了优点,再来说说我自己认为需要注意、需要发展的几个地方。

       首先是要注重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几位老师的课堂都有多媒体PPT的辅助,也都设计排版得挺好,但是课堂当中让学生直接对相关文本文字的阅读并不是很多。两位语文老师的课堂当中倒是有相关的文本诵读,但是我觉得这个“读”的分量还是偏少的。王丽峰老师让学生读了教材当中的个别语句,是对教材的一个回顾,一个挖掘,但是老师们的课都以PPT为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文本本身的阅读。作为人文学科,还是应当让学生对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有更多的阅读、理解和深入的挖掘。
       其次是要加大学生主动展示的力度。有了学案,这个学案应该让学生提前进行研究和学习了,那么提前研究和学习之后,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展示他自己提前学习研究的结果,或者是他提前学习当中发现的问题,或是教师从学案完成中发现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课堂多属于老师主导的课堂,在教师的严重的主导之下,学生站起来进行展示,进行提问的比较少,所以在师生互动上,在提高学案的利用率上,我觉得还是有发展的空间。
       第三是要注重学生学完之后的课堂自我小结。陈晓燕老师安排了,也让学生小结了。这个小结的时间,其他的老师基本上都没有给留出来。现在精细化的时间安排之后,每个学科都抓得很紧,学生的自我消化、自我小结的时间几乎没有,这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地养成。所以,如果每节课能争取最后留那么2到3分钟甚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我总结、回顾消化一下整节课的内容,我觉得这样处理的话,课堂的那个实效性会更好,那么知识更能落实到位,也更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最后,要注意所学知识与高考的联系。我们现在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高考,所以高考考查的变化就是我们进行教学调整的基本动力。虽然高一、二不能同高考联系的那么紧密,那么直接,但以高考的要求来适当要求学生,以高考的要求调整知识的难易度,调整教学内容的增减,会增强教学内容的实效,陈晓燕、常英两位老师也都注意了这点。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让学生达到高考要求的难度,但瞄准高考,渗透高考要求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如语文中的文言文,单从古文考查的角度看,两位老师的要求都高了,若是从人物传记、审美教育的要求看,却也只是涉及到而已,所以如何瞄准高考进行高一二教学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