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风陵渡中学校长曹涑波带着《植根乡土办教育,服务三农显成效》的报告,从提出“植根乡土办教育”的办学思想,到如何构建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详细介绍了风陵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这是风陵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作为典型,在2018年4月3日教育部举办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专题培训班上进行经验介绍。
多年来,风陵渡中学秉持“关爱生命,注重实践,自主成长,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以农科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实践活动,坚持创设校本课程,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走“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道路。
在开展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长期探索与实践中,风陵渡中学的办学特色日益鲜明,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并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山西省示范高中,荣获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学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科技兴村先进单位、全国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走进这所已成立61年的学校,来了解它朴实发展的特色之路。
构建服务“三农”特色课程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风陵渡中学一直以来,积极探索农村中学办学模式,服务农村经济建设。
风陵渡中学建校于1958年,首任校长谢永义考虑当时学校一无所有、困难重重的办学条件和地处农村的客观实际,首次提出“植根乡土,服务农村”的办学思想。
经历了为适应农业改革需要开展农科小组活动的第一阶段以及跟随农业结构调整、整合农科实验与劳技教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两个阶段,在进入新世纪后,风陵渡中学在总结“两省一市”(山西省、江西省、天津市)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将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活动、农科实验、劳技教育、音体美特长培训等人文类,以及活动类、劳技类课程整合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构成了具有“普职融通、特长培养、教科研生产相结合”特色的立体化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包含“模块学习”和“主题活动”两种模式。模块学习模式包括三爱教育(即爱农村、爱农业、爱农民)、劳动技术课、学科渗透与拓展、课题研究实训、案例研究等,主题活动模式包括科技创新竞赛、“三农”问题调查、农耕文明传承、农科送教下乡、校办农场农科实验、校村联动成果推介等。
为更好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渗透“三爱”教育,培养学生乡土情怀;开展劳技课及学科渗透拓展,传授学生农业科技知识;建设高素质辅导教师队伍,提供师资保障;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提供课程实施广阔空间。
作为一所农村高中,学校借助“三爱”教育、“三农”问题调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乡土观、升学观和就业观。如组织学生开展了采集动植物标本实践活动;开展收集农耕文明实物的活动,并组织学生对农具进行仿制、改进;开展红枣产业调查活动;开展无土栽培体验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蔬菜离开土壤照样可以生长的神奇。
学校开设了劳动技术课,并伴随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时调整课程及教学内容,开设多种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果树栽培”“农作物育种”“花卉栽培”“农业机械”“粮食贮藏”“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缝纫与裁剪”“家常面食制作”等课程中自主选择。
该校特色办主任杨华峰介绍,学校专门成立了特色教育办公室,负责设计劳技课程与实践活动,组编劳技教材,将国家级劳技教材、省级劳技教材与学校自编的劳技教材结合使用,并安排专职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工作。此外,学校还通过学科渗透与拓展的方式,将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融入日常的学科教学。例如:在数学课上增添了数理统计的内容,以便计算比较土壤肥力等;在化学课上增添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和土壤分析的内容;在生物课上增添了小麦遗传育种、果树嫁接等内容;在物理课上增添了农用水泵的使用及故障排除、电工技术等内容。
学校努力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为“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提供广阔空间。自上世纪70年代起,学校就建起25亩的小农场,开展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培育,并承担多类农业科学实验。之后又建起花椒林带、农科试验田、学农实验室,以及种植苹果、梨、桃等品种的果园等,形成了农科实践基地群。在2004年迁入新校园后,学校建起20亩的农科实践基地和温室大棚实践基地,又投资建立了通用技术教室、数字探究室、农科活动室、机器人工作室。同时,学校还与西北农林科技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资源合作,并与附近4个乡镇20余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辅导员研训社、农科创新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联动”的实践示范点,形成校内外有机联系、协作互动的基地资源网络。
在学校,学生普遍表示喜欢服务“三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杨华峰说:“‘三农’课程就像学校的‘魂’,以前更多的是培养能种地、懂庄稼的学生,现在则更多的是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鲜活的课堂里,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学习到更多基础课以外的知识。
精细管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风陵渡中学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鼓励和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学校通过国旗下演讲、黑板报、班团活动、艺术节、运动会等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引领全体同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为“规范月”,规范作业、书写、考试等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全校开展检查评比活动,评选出优秀学生,举办优秀作业和试卷展览,使全体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进行学生管理改革,抓养成教育,使学生管理更加精细化。
为进一步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校于2018年10月安排31位教师赴忻州一中参观学习。学习归来后,学校先后召开学习反馈交流会、中层干部讨论会、深化改革推进会,借鉴忻州一中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从开展知识落实对抗赛、阳光跑操、就餐秩序和宿舍管理等4方面进行改革,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
学校每月举办一次“亮剑争锋·我是标兵”对抗赛标兵红旗交接仪式,对四项管理改革进行小结,通过交接仪式增强师生的仪式感,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力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为更好地实施养成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曹涑波介绍,学校推行了“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老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等方面为各自“承包”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每个导师有固定学生,每个学生有固定导师,每个导师既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又对承包学生的成绩、个性、人格发展等全面负责。
政教处主任秦海峰说:“养成教育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能遵守校规校纪、遵守规则、遵守时间,形成有序、严谨、张弛有度的学习氛围,增强学校凝聚力。”
“团结、奉献、实干、争先是永恒不变的‘风中’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举素质教育旗帜,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宗旨,坚持‘农村中学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服务‘三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为当地农村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将继续改革学生管理模式,引领学生在知识对抗赛中学会学习,在文明就餐时学会生活,在阳光跑操时释放激情,在整洁的宿舍里健康身心。”曹涑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