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结对 合作共赢——董翠玉
浏览人数: 发布日期:【2020-11-10】

师徒结对  合作共赢

董翠玉

新学期,新学生,新的统编教材,让我有些许的无所适从。做王珊老师的师傅,指导她成长,我是破天荒头一次,压力山大,虽然在风中从教已近二十年,但我觉得找还是一个需要师傅指点的,只觉责任重大,不敢有半点马虎。

王珊老师选的《芣苢》这一课,是旧教材中没有的。我也没什么经验,只能尽我所能,倾全力帮助。选课初,同组人不是很看好。但一经王老师选定,我和她只有全力以赴。先是王老师试讲,我一个人听,听后补充修改。后是同组听课,伍凡组长等其它同事提出更好建议再完善。最后经杨主任同意,王珊再在高二年级试讲,课后杨主任、秦主任及高二语文组老师提出宝贵意见,教案课件才最终定型。现将王老师这节课的亮点总结如下:

1.图片式导入,很接地气。导入采用图片式,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芣苢”是什么?对学生来说,很难。但图片中的植物对农村学生来说却很熟悉,学生能说出最熟悉的俗称“猪耳朵草”。当课堂以生活为依托,课堂就有底气,不生动,不形象都难。

2.温故知新的环节,引导品读感悟。高一新生,不太会用旧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新问题。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似乎在他们的头脑中是凝固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搭建桥梁。激活已有的知识,使学生更有兴趣去接受感悟新的知识。王珊老师做到了,《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重章叠韵,善用四言这些特点变得具体可感。可贵的是,这是学生的阅读新发现。

3.知识探究的过程,堪称原创。“薄言”该如何理解,这本身是有两种说法的。我们当时在集体教研时,一开始就意见不统一,各抒己见,且妙趣横生。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才有了统一的认识,结合本单元的目标,课下注释更恰当些。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结果的过程中,主动性得到充分展现,对文章情感也有了深刻的理解把握。

4.片断写作的机会,别具匠心,富有挑战。结合自己的感悟,运用一种描写手法描写古代妇女们采摘芣苢的劳动场景。四人一组,各叙所思,一人执笔,代表发言。是写作,也是讨论;是对文本的课刻理解,也是思想的交流,更是语言的雕琢与锤炼。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王老师还有越俎代庖的现象,还有处理不到位的细节。但瑕不掩瑜,整体还是非常不错的,得到同组老师的肯定好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后的教学中,我身边多了一位与时俱进、热情开朗的年轻同事,我又深感荣幸。我们会相互学习,合作探讨,共同进步;还要多听课学习,博采众长;多总结,多反思,勤实践,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