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维下的课堂教学——王之英
浏览人数: 发布日期:【2020-11-10】

高三思维下的课堂教学

——关于《压缩语段》的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组 王之英

每次汇报课都是对自我精神的一次“洗礼”:课前,再次审视作为教师的职责与使命,自我暗示一切成长的可能,预设可能的教学事故及解决办法等;课中,观照学生的整体情绪,采取临时应变得当的教学措施,调整自己内心的“游走”,让课堂从有效走向并无限接近高效;课后,放松心态下的自我剖析,迷茫与症结,亦是收获。

一、高三课堂要有高三思维

以高三应该具有的设立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来组织课堂教学,是这节课正确的思路。结合高三的教学进度,适时选取了《压缩语段》这个课题。看似简单的课题,实则正是高考考纲三番五次提及的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点: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其实这三种能力是贯穿高考语文试题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三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六题更是明确要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文学类文本“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概括”的题设;古诗文阅读在理解基础上的提炼概括等等,这些都有形无形地考查学生的这种能力,可见作为专题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链接高考,近两年全国一卷和新高考卷均对压缩语段进行了专题考查,而且涉及的都是新闻类的压缩,不言而喻,新闻类压缩已然是一个热点考题,考查学生最基本的理解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关键。这也告诉高三人,要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有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做一个既“读圣贤书”,又 “闻窗外事”的高中生。如此说来,面临高考,就以高三思维组织教学是合理的。

二、高三课堂应有高三容量

语文课的课堂容量其实就像理解“语文”本身一样,是无法用具体的量来衡量的,它不可苑囿成为数理化的陈规。压缩语段是比较丰富的题型,它里面包括新闻类压缩、概括主要内容、下定义、提取关键词,在近几年江浙试卷中还出现了写新闻评论的题型。在最开始备课时,一味地追求数量上的课堂容量,将所有的题型都呈现于课件中。经过高三语文组的讨论,最后决定压缩成新闻类压缩题型。精致于一点,容量未减。毕竟,整个课堂从“链接高考”“典题分析”“对点演练”到“强化训练”,阅读量很大。阅读量大,意味着你的思维跳跃频度也是比较大的,那么,还要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筛选整合信息,脑洞其实已经很丰富了。

三、高三课堂更需高三心态

心态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反应。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为主,以老师的引导为辅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还在青年人行列的高中教师来说,这节课又有不自觉地“喧宾夺主”的情况。在平日正常的教学中,我和393班的孩子们的关系属于友好型一类,更善于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同桌之间的讨论是常态,但是这节课,显然他们看似比我紧张。我觉得,这节课,我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失真”的课堂信息。

(一)教学方法的临时改动打乱了思路

我一直纠结是要先进行压缩语段方法的呈现,还是先通过“典例分析”让学生概括其中的方法,在392讲课时,运用先方法后例题分析的办法,比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自我感觉也不错。但是之后,想着“要以学生的学为主”,既然是筛选概括语段,那何不在我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完成方法的总结呢?临时改变了方法,但是我自己的思维定势在了先方法后例题上,于是出现了教学中语无伦次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学生更想要直接给方法的传统手段,对于需要自己总结提炼的部分,往往显得比较被动。

(二)充足深入的备课方可自信从容

作为高三的一份子,尤其是老师,你的自信从容,将给学生传递积极的心态,才能消减高考前学生可能有的失落情绪。显然,这节课,我有不够自信从容的地方。这源于课前备课的考虑不周,虽然学生反应,压缩语段的方法他们已经掌握了,但是作为教师,自己应该深刻反省。

四、高三课堂注重学生反馈

学生的反馈更符合学生的解题思维,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有利于之后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节课,通过学生课堂上不同于常规课堂的木讷样的反应,我想今后的教学,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关时间,调动学生深入思考是关键,教师“牵着”学生走,永远不会走远。这节课,课后学生反应,文字太多就有一种恐惧。我想消除密集恐惧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化密集度训练,也就是阅读的训练,在规定的时间里训练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这节课,让其中的几个学生上黑板展示,其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低级错误,写错概念、日期等,可见,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很有必要,严格要求课堂40分钟,规范答题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有准备地把握住每一次讲课机会,特别是常规教学的准备,是一个教师必须要有的素养。高三课堂要有高三的思维,时间的紧迫感、内容的深刻度、课堂容量的必要性、课堂氛围的融洽度、学生的积极反馈以及师生和谐的关系等,都是作为教师应该考虑的。如何从课堂的有效向课堂的高效迈进,这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路漫漫,任重道远,吾将上下求索。